近日微博上曝光了一篇據稱外科醫生兒子寫的作文,8歲的小男孩字裏行間滿腹委屈,稱爸爸早出晚歸,一個電話都能從家被叫走,都不明白“該怎麽讓他知道是自己的爸爸而不是病人的爸爸”。看著真是讓人好心疼。 醫護界網友|被戳中淚點 8歲孩子在作文裏表達了他對醫生爸爸的種種不滿: “我的爸爸是一名外科醫生,外科醫生很少有休息的時候,經常要加班。每天回家都是無精打采的樣子,媽媽很不高興。”“爸爸很愛睡懶覺,我不喜歡這樣,我希望爸爸不要睡懶覺,不要經常去加班,我希望他和我們一起的時候要開心還要有精神。要多陪陪我們。”“爸爸好像並不明白我們的心思,還是每天早出晚歸,一個電話就又被叫走了,休息天就想著一直睡懶覺,連狗都討厭他。”…… 一句“連狗都討厭他”,讓醫護屆網友們笑著哭,直呼“戳中淚點”。 醫生爸爸|平時對孩子關注太少 有媒體隨後聯系到作文中的“爸爸”——毛轶,浙江省諸暨市人民醫院一位工作了11年的外科醫生。毛醫生介紹這兩張照片是孩子班主任拍照發給孩子媽媽的,而後孩子媽媽又轉發給毛醫生,並附加一句:“回家改改吧!” “當時看到後,我就覺得平時對孩子關注太少了。”毛醫生說,以前所在科室接急診病人時特別忙,經常晚上被醫院電話叫走,所以到家後多數時間都在睡覺,“其實沒什麽說的,很多外科醫生都這樣,到家就喜歡睡覺,不然上班哪來的精力呢?”毛醫生笑道。 對于孩子在作文裏提到的“媽媽很不高興”,毛醫生解釋妻子對他的工作是有一點意見,但因爲妻子自己也曾當過醫生,所以能理解醫生工作。“爲了多點時間照顧家裏,她2012年轉行考爲了一名基層公務員,不然孩子現在更沒人陪了。”毛醫生說。 然而,還有多少醫生子女像這位8歲小作者一樣對父母又愛又恨呢?你平時陪孩子的時間有多少? 微博熱議|我要盡職做個好爸爸 這篇作爲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有網友回憶自己的孤獨童年,也有網友表示被深深觸動,希望自己今後能做到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 @醫路無悔__周遊:感人至深,以後盡職做個好爸爸! @花柳思:作爲一個醫生的孩子的我,記得小時候總是在作文裏寫媽媽是大騙子…… @巴山薯:五味雜陳。 @海綿菇娘:每份職業都不易。于我們每個人而言,工作再忙,多陪陪家人,他們才是最溫暖的存在。 @PonyLoving:很真實,我記得我小的時候也寫過這樣的文章! @阿狸主君:每天六點半起床,路邊買份早餐,邊走邊吃,7點半到科室,看完所管病人化驗及檢驗結果,晨會交接班,查房,開醫囑,安排明天手術送手術通知單,去手術室做手術,做完回來,收新病人,和明天手術患者家屬術前談話簽字,交代術前注意事項……晚上值個夜班! @河馬和熊貓:我爸爸就是這樣,我已經30多歲了,從記事起我爸爸就沒有到點下班回家吃飯的時候。經常媽媽把飯都端上來了,爸爸一個電話打來說有急診手術要上台。還經常後半夜接電話要去做手術。我也是學醫的但是最終轉行了,主要原因真的怕不被理解、怕被打。 專家|父親陪伴的孩子更自信 近年來,“父教缺失”成了全球性日益嚴重的現象,在中國尤爲明顯:爸爸忙賺錢整天不在家,媽媽是三陪陪吃陪玩陪睡。親子心理專家表示,父親的陪伴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否則孩子更容易不自信、沒有安全感,並出現多種心理問題。 親子心理專家表示,親子關系是父子關系中的核心,父子關系好不好是衡量親子關系最重要的維度。10歲以前父親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信賴關系,關注孩子的人格培養,這對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心理承受能力更強,應對困難更爲樂觀。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最好的父親應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導師。作爲父親,既要做嚴父,又要做慈父。對孩子從本質上行爲准則上來說要求要嚴格,從態度上、脾氣上來說不必過嚴,這是兩個概念的事情。表面上很嚴,行爲上放縱是有問題的,父親要言行一致。作爲父親,教育孩子要提出四條要求:首先要讓孩子做受歡迎的人。孩子要學會懂禮貌、講道理、守信用。其次要讓孩子勇敢地面對挑戰,嘗試新事物。三要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思想。最後要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育兒網 ( 粵ICP備15023800號-3 )
GMT+8, 2025-9-10 22:17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