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丢了只需要发一条基于位置的微信,全国就有6.5亿网友帮你一起找,最大限度地利用黄金三小时。”上周六,依托微信大平台构建的“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正式上线,仅一个周末的时间,注冊用户数量已经超过83万,而注冊当晚服务器就被近百万的新父母挤爆。 多年來,怕孩子走丟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實際上,用科技預防孩子走丟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好。 剧情的大反转在24小时内发生:微信公众号“口袋育儿”率先质疑,对于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儿童安全科技基金会的资质,以及平台运营模式提出质疑。此外,在该平台注冊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大量隐私信息,这些信息如何保证安全不泄露?目前,这都是个未知数。 資料顯示,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台的真正運營者不是騰訊,而是一個NGO組織“中社兒童安全科技基金”,而這個基金居然是成立于今年5月的一個全新的公益組織。質疑還針對基金的發起人——背景不詳的趙莉女士捐資200萬元就成爲基金會的實際負責人,而另外一個發起人張永將曾是一名警察。此外,與國外不同的是,失蹤線索不是由警方發布而是網友,也讓不少人生疑。 對此,張永將回應稱,平台與公安部全國身份證信息核驗中心聯網核驗家長、孩子身份的真實性,孩子被拐後生成的預警信息將通過12110平台上報,再由110指揮中心發布給各地警方。張永將表示,正在做的努力是在和各地警方做一些深入合作,首先要邁出第一步,這第一步肯定是不完善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但是如果這第一步不走,可能後面所有的都沒法健全;第二,要不斷推進這件事情成爲一個由政府來主管的事情,這是努力方向。 更多科技和社交工具的介入,讓防拐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渠道,讓絕望的父母有了更多的期待。這無疑是個好消息。但同時,伴隨著新技術、新手段和新模式而來的就是不確定的風險——大量的孩子信息和父母信息,如何不被泄露? 对于这次上线的“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质疑声便由此而来。相比较于国外同类型平台“安珀警报”只收集特定个体,也就是失踪者的隐私资料,“儿童失踪预警平台”需在注冊时详细登记家长信息和孩子信息,发出质疑的“口袋育儿”创始人麦田表示,担心基金会是否有掌握、处理海量隐私数据的资质,是否有能力保护这些隐私信息的安全? 對此,張永將也表示,身份信息只做身份驗證,不做采集。只要發布信息,就對身份進行驗證,以保障消息的真實性,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和謠言的産生。他表示,在中國沒有立法賦予這個平台發布權限,在法律的框架下,只能讓家長自己發布,作爲平台方,提供給需求方作信息的對接,這種情況下,要盡可能降低出現誤報、虛假、造謠,目前主流的做法就是實名制和黑名單。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育兒網 ( 粵ICP備15023800號-3 )
GMT+8, 2025-9-24 00:21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