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方媒体报道幼兒園开展的防拐演练活动,引起大家深思。实际上,一直以来,防拐演练都在各幼兒園开展过,本意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家长和教师的安全教育能力,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然而,演練結果卻總讓人憂上加憂。在防拐演練中,很多陌生人走進校園,以給糖果、玩手機遊戲、去找媽媽等借口,輕松“騙”了多名小朋友走出大門。站在孩子的角度,這是正常的結果。幼兒年齡偏小,單純是他們寶貴的天性,面對成年人精心策劃的各種騙局時,孩子難以分辨真假,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確實比較薄弱。 拐賣事件此起彼伏,人們知道,不能怪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因此,很多人把矛頭指向警方,也有人埋怨孩子的父母看管不上心。總之,大多數人可能由于憂慮都會尋找一個發泄口。應該重視的是,拐賣現象既然存在,並且愈發嚴重,那麽,在埋怨、自責、謾罵之外,能不能尋找一種更加理智的方式去對待拐賣兒童現象? 與其將來爭悔不當初或者大肆詛咒拐賣者,不如現在提早預防。基因測序是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技術,通過基因檢測來預防兒童被拐是最好的方式。爲什麽這麽說?愛貝基因給出了答案。 爲了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愛貝基因承建了全國公安機關查找被拐賣、失蹤兒童DNA數據庫。就是在全國範圍內,由各地方負責機構對丟失孩子報案的家長、各地在街頭流浪乞討、被組織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兒童等采集DNA樣本,並將這些數據錄入到專門的全國聯網的統一DNA數據庫。有了這個比對庫,只要將所有丟失孩子的父母的血樣以及失蹤兒童的血樣采集到,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迅速准確查找。 據相關報道,中國每年的失蹤兒童不完全統計有20萬人左右,找回來的大概只占到0.1%,而目前仍然沒有放棄尋找的有關失蹤兒童的案件超過了60萬件。讓我們真正黯然的是,在美國失蹤兒童被找回的比例是97.7%。這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前段時間,內容涉及“每年有20萬兒童失蹤”的帖子、評論充斥網絡。很多人對報道中的數據報以質疑,但是,拐賣事件層出不窮卻是大家無法否認的,這也證明了我國兒童走失及被拐賣的數量是相對龐大的。 來分析一下中國父母是怎樣找回失蹤小孩的。在紀實電影《失孤》中,郭剛堂于1997年丟失2歲的孩子,此後的18年,他一個人,騎一輛摩托車,行程逾40萬公裏,從未放棄過尋找孩子。然而最後他找到了嗎?沒有。再看我們身邊的很多例子——貼尋人啓事,使用各種媒介登出信息,通過新聞報道、出動親戚朋友,甚至在朋友圈轉發各類尋子信息,可是,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失蹤的孩子無異于大海撈針,讓人甚是心涼。 愛貝基因給我們的啓示就是要提早預防,脆弱的父母心承受不了失子之痛。通俗一點講,我們暫時無法完全杜絕犯罪行爲,未來的不測也無法預料,而愛貝基因的出現,可以利用基因檢測技術在孩子出生時就生成其基因護照,那麽即使孩子不幸丟失,也能通過比對數據庫找回孩子,大大提高了找回失蹤兒童的可能性和效率。
大家理應銘記:過度保護不如教孩子自護,教導自護的同時需要提早預防!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育兒網 ( 粵ICP備15023800號-3 )
GMT+8, 2025-9-20 04:41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