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第三季》裏,劉烨自顧自地玩著手機,兒子諾一突然說:“爸爸我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讓我陪你聊會天……”很童真的一句話,道出了孩子內心對父母陪伴的渴望。 上周五,南岸區珊瑚康恒小學6年級老師唐上棣微信轉發了該校一名3年級小學生小希的作文《爸爸看手機》,成了老師和家長討論的熱門話題:“我的爸爸很愛看手機,每次有空他都會拿出手機來看……” 看到這篇作文,你是否想起下班、休息時,也和作文裏的這名家長一樣,因爲沈迷手機而疏忽了孩子? 小希的作文第一段描述了爸爸的外貌,第二段第一句点明了主题:“我的爸爸很爱看手机,每次有空他都会拿出手机来看。有一次,我叫爸爸进来跟我一 起看书、玩、画画,可我叫完后,爸爸没听见,还是没有进来,害我叫了很久很久,终于把爸爸叫进来了,爸爸进来的时候还拿着手机。” 因爲放學時間到,這篇作文還未寫完。末尾處寫道:“我爸爸在廁所解便的時候,也在看手機,爸爸解完便了,都不知道出來,還在裏面看手機……” 唐上棣回憶,當這篇作文被自己的同事、小希的老師發出來時,自己被這心酸的作文觸動了。于是她配圖轉發、呼籲:“我無意間發現這個孩子的習作,孩子寫的是你嗎?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別讓手機成爲你和孩子間的第三者。” 這條微信下有許多老師和家長的評論:“一個孩子的習作戳中了你的狀態嗎?孩子的成長需要陪伴,而陪伴並不是陪著。”“希望寫的不是你和我。” 昨日,重慶晚報記者聯系上了珊瑚康恒小學三年級的老師、小希的班主任周琴(化名)。周琴說,上周五放學前,她給同學們布置了一個作業“寫最熟悉的人”。放學時間到了,她把作文全部收到講台上後,就開始組織放學。老師們翻閱學生的作文,都被這篇作文觸動。 “這已經不是小希第一次寫爸爸愛玩手機了。”周琴說,之前看到作文後找到小希談心。“這篇作文寫得很棒,生活中,爸爸這麽喜歡玩手機啊?”小希低下頭沒有說話。 小希第一次寫關于爸爸愛玩手機後,周琴在課堂上朗讀了小希作文,當場做一個調查。結果,班上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舉手表示家長常常這樣愛玩手機,忽視他們。 昨日,小希爸爸拒絕了采訪,他認爲玩手機現象很普遍,同時他向班主任表示,以後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多陪孩子學習。 家住江北东源D7小区的陈敏,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刚上幼兒園中班的孩子完成一项家庭作业:写爸爸妈妈的职业。陈敏随口问孩子:“你知道爸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吗?”孩子抬头看着妈妈,眨巴着眼睛立马答道:“爸爸是用手机查资料的。” 陳敏愣住了,原來在孩子眼裏,父母就是拿著手機工作的。 女兒問媽媽 手機是你女兒嗎?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賀小燕,生活中作爲家長的她也曾被女兒控訴。賀小燕說,平時在家自己很少玩手機,但是有一段時間工作太忙,“有事情來了,剛好Wifi開著,就在手機上處理。女兒走過來,嘟著小嘴問我:‘媽媽,到底手機是你女兒,還是我是你女兒啊?’” 每天花半小時聽孩子講故事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 心理咨詢師賀小燕表示,孩子寫的作文是不少父母的現狀,很多家長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連Wifi,微博、微信、看電影都在用手機,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比陪孩子更多。 她提醒家長,“言傳不如身教”。當家長沈迷于手機,孩子或許會模仿家長,逐漸沈迷于電子産品中。 在賀小燕看來,家長在家時應該多陪孩子出去散步、蕩秋千,甚至一起去玩玩娛樂設施。還應每天花半個小時聽孩子講他和學校小夥伴的故事。“對孩子好,應該是陪伴他成長,聽孩子講述成長的煩惱,只有了解孩子的情況,和孩子做朋友,才能更好地解決孩子之後的事情。” 約定周末固定半天不耍手機 另外,家長還可以放下自己的權威,與孩子約法三章,讓孩子監督家長使用手機,“例如規定散步的時候把手機放在家裏,吃飯的時候不准玩手機等。”賀小燕說。 家长张先生的女儿正在上高一,他们家里规定,一家三口到家后要把手机放在一个固定地方,三人都不准玩手机。晚上10点后才能玩。现在10点前, 我跟爱人陪女儿看一会儿电视,聊聊天。女儿做作业时间,我就陪妻子聊天。感觉家更像家了,不仅跟女儿更亲近,跟妻子的关系也更融洽。 早教老師楊燕建議,如確有工作需要,父母最好錯峰替換:爸爸忙時,媽媽“脫機”陪孩子學習或遊戲;媽媽“聯機”時,爸爸帶著孩子做運動。也可以約定每個周末,大家固定半天都不耍手機。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育兒網 ( 粵ICP備15023800號-3 )
GMT+8, 2025-9-28 00:40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