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文彙報》消息,近年屢有香港新媽媽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分享育嬰時與“四大長老”(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之間的矛盾,表達她們産後所承受的壓力。調查發現,有八成半香港媽媽産後壓力上升。分析認爲,家人往往給予媽媽很多意見,卻忽略了這樣只會增添媽媽的心理壓力,建議家人要多些聆聽,避免過分給予意見。 有香港機構今年5月中進行了一項“媽媽壓力調查”,以網上問卷形式成功訪問274名育有0歲至6歲小孩的媽媽(包括150名早産媽媽),發現有八成半媽媽産後壓力上升。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幼聯)經理劉德權表示,調查中有八成半的受訪媽媽感到産後壓力上升,主要源于初爲人母時的不適應和擔心嬰兒健康,例如産後要喂食母乳還是奶粉等問題。 同時,有近七成媽媽認爲家人朋友給予過多意見會帶來壓力;而近半數受訪者覺得産後未能得到家人的支持。 劉德權指出,因爲身邊人在表達對媽媽的關懷時往往是通過提意見的方式,希望能向新媽媽分享自己過往成功的經驗,借此幫助嬰兒健康成長,但他們卻忽略了新媽媽的心理承受能力,若每個人都要向新媽媽“講一次經”,只會讓媽媽覺得“被一群人拉扯”,徒增壓力。 調查顯示,三成媽媽曾經討厭自己的嬰兒,兩成更想過傷害嬰兒。 注冊临床心理学家邓诗琪表示,孕妇/妈妈为情绪病高危者,三成至八成妈妈在产后3至5天内会情绪不安,约持续1至10天,更有约一成半妈妈在产后患有抑郁。情况严重或患上妄想症时,可令妈妈有自杀或伤害婴儿的念头。因此,社会大众应正视妈妈产后压力状况,多给予支持。 鄧詩琪列出孕婦/媽媽抑郁症狀,稱配偶或家人若發現媽媽懷孕或産後持續兩星期出現其中幾個情況,如無故哭泣、失眠、內疚自責、恐懼嬰孩和焦慮等等,應盡快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鄧詩琪表示,曾有一名懷有第二胎的35歲媽媽在懷孕第28周時求助,她曾在誕下第一胎時患有産後抑郁,擔心第二胎出生後母乳是否足夠和坐月子期間不能處理家務,且她的家人不諒解這位媽媽心中所憂,反而時常指責,令她感到內疚、焦慮,並出現失眠、惡夢和情緒低落的情況。這名媽媽求助幼聯後,順利地在37周時誕下嬰兒。 鄧詩琪建議,家人要明白媽媽産前産後的生理心理變化,多些聆聽,避免過分給予意見,而丈夫也可多給太太鼓勵,穩固夫妻關系。 據悉,在受調查的150位早産媽媽中,近九成滿意醫院照顧早産嬰兒所投放的醫療資源,但同時有超六成受訪者認爲醫院未提供足夠心理輔導給早産嬰兒家長。 鄧詩琪表示,早産對于媽媽來說可以算是一個創傷經曆,由起初懷孕的欣喜,到突然之間要面對早産,每天擔心嬰兒成長健康,壓力難以言喻,有需要爲這些媽媽提供足夠的心理輔導。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育兒網 ( 粵ICP備15023800號-3 )
GMT+8, 2025-9-18 15:14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