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4個月大的嬰兒被奶奶誤將益生菌包裝內的幹燥劑當作藥物,混入奶粉喂食。經醫護人員全力搶救,嬰兒最終脫離危險,現已康複出院。 事發當晚,患兒家屬焦急萬分地抱著嬰兒沖進急診室求救。由于無法立即確定幹燥劑具體成分及潛在風險,爲最大程度減少吸收,醫護團隊果斷爲嬰兒實施了洗胃術,並同步采取保護消化道黏膜等措施,隨後給予藥物幫助排出殘余物質。 針對此事件,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陳蓉燕鄭重提醒,幹燥劑誤服風險不容忽視,尤其對嬰幼兒危害極大。 常見幹燥劑主要分兩類。矽膠型通常無毒(主要成分二氧化矽),少量誤食可能隨糞便排出,但大量攝入仍需立即就醫。生石灰型(氧化鈣)具有極強腐蝕性,遇水(唾液、胃液)會瞬間釋放大量熱量並生成強堿氫氧化鈣,可導致口腔、食道、胃黏膜嚴重化學性灼傷、潰瘍,甚至引發消化道穿孔、出血,危及生命! 嬰幼兒因其器官系統發育不完善,對有害物質代謝和耐受能力弱,即使少量誤食危害性大的幹燥劑(特別是生石灰),後果也比成人嚴重得多。 陳蓉燕提醒緊急處理步驟:第一步,迅速識別並保留證據。立即找到幹燥劑包裝或殘留物,確定類型(矽膠?生石灰?)並估算誤食量。第二步,清除口腔殘留。能漱口的孩子用清水漱口吐出,嬰幼兒用幹淨濕紗布或軟布輕柔擦拭口腔清除。切勿盲目催吐,尤其對生石灰型,催吐可能導致腐蝕物二次灼傷食道。第三步,立即送醫。無論誤食量多少、有無症狀,都必須立即攜帶幹燥劑包裝或殘留物前往醫院急診! 陳蓉燕提醒家長及看護人,拆開物品包裝(尤其是藥品、食品)後,第一時間取出並丟棄幹燥劑,切勿與藥物混放。對家中外觀相似的物品,務必分開存放或貼醒目標簽。嬰幼兒藥品嚴格按醫囑使用,並安全存放于兒童無法觸及的地方(如上鎖藥櫃、高處)。家中成年人需時刻警惕,並從小教育孩子認識危險,明白幹燥劑等不明物品不可食用、不可玩耍。增強防範意識,規範操作流程,是避免此類驚心事件發生的根本之道。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育兒網 ( 粵ICP備15023800號-3 )
GMT+8, 2025-9-17 22:25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