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經在讀高中的時候看過一本對我非常受震撼的哲學書籍《蘇菲的世界》,具體內容不太記得,女主角受到指引不斷探索生命,最後發現原來她只是書中一個人物而已,並非活在真實的世界,她很感悲傷,非常渴望能夠走出書本,能夠真實地活著,可這是不可能的。十多年過去了,閱書很多,但這一本給到我心靈的沖擊最大。今天突然記起此事, 是因爲有和很多家長聊天,他們對孩子種種行爲的擔憂與焦慮已經讓生活失去了樂趣,甚至是在痛苦中煎熬,經常活在頭腦制造的虛幻的世界裏,卻沒有覺察到這並不是真相,而生命中這獨一無二的一天已經過去了。反反複複習慣自己的思考模式,卻錯過了和孩子度過的美好時光。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願意改變,是頭腦無意識地反應,因爲我們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會經受一些心靈創傷,焦慮的種子已經種下,要徹底放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連我這個自認爲已經比較放松的家長偶爾也會陷入這種困境。有一次下班回家看到婆婆給小瓜瓜喂白糖加米飯,沒有菜,我當時就很納悶,婆婆說她做的菜瓜瓜不喜歡吃。我沒有說什麽,可心裏卻糾結了,這個東西有舍營養呀。晚上和小瓜瓜爸爸提起此事。“你擔心什麽呢?不管這餐吃了什麽,他都是一天天長大。”小瓜瓜爸爸這一句話真是經典啊,頓時讓我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啊,我的導師COCO不是經常說: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說“YES!",便是快樂的源頭,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說“NO",便是痛苦的開始。我越來越意識到我無法也不可能去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對未來我也無法控制,我只能做我能去做的。我經常問自己在當下這個片刻我可以去做些什麽是更有益于這個家庭和諧,親子關系更加親密的?當把焦點轉移到當下,便發現快樂幸福的感覺隨之而來,焦慮消失的無影無蹤。
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和要好的同学吵架了,回到家后非常不开心,闷闷不乐。媽媽知道大概的情况后,很想给到孩子一些建议,孩子好像知道媽媽想要去表达什么,在媽媽嘴唇正准备张开之前,就说了一句:媽媽,你别操心哈,然后就回到房间了。这个时候媽媽更担心了,一个晚上都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想问孩子,孩子怕媽媽唠叨,很快就出门。这位媽媽却一天都在惦记这个事情,孩子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怎么办?他本来朋友就不多,这会不会影响他的学习?媽媽胡思乱想了一通,好不容易等到孩子放学,媽媽正想好好和孩子探讨一下,没想到孩子说了一句:媽媽,你还记得啊,我们今天就和好了啊。媽媽顿时觉得是自己在瞎折腾哈。
当媽媽的也许就是操心的命,可当我们操很多心,却忘记了当下我需要什么,孩子需要什么,而是活在未知的世界里,制造出很多恐惧。所以为人父母的我们需要去成长,不断反思和调整,下定决心不要再把这些负面能量传递给孩子。提升活在當下的能力,带给自己和家庭更幸福生活!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育兒网 ( 粵ICP備15023800號-3 )
GMT+8, 2025-9-13 19:06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